紅樓夢續本中哪個版本最經典(紅樓夢反清的幾個鐵證
環球汽車7月消息小楊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,紅樓夢續本中哪個版本最經典(紅樓夢反清的幾個鐵證很多人還不知道,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!
《紅樓夢》的主旨即是“反清悼明”,筆者在之前的幾篇文章中都有所提及,但仍有許多人并不以為意,認為筆者是過于解讀。
筆者在這里再進行進一步的論述,舉出《紅樓夢》里面的幾個反清的鐵證。
(資料圖片)
其一即是“葫蘆廟失火”和“南直召禍”。
在第一回中,葫蘆廟失火殃及許多木質結構的房子。
這里的葫蘆即是“胡虜”,也即是指清廷統治者。而木質房子顯然即是影射明朝宗室。
明朝宗室的名是嚴格遵循五行相生的原則的,到了明末之時,明宗室的大多數成員都是木字輩。
比如說明朝的兩位皇帝天啟帝朱由校和崇禎帝朱由檢,南明的弘光帝朱由崧和永歷帝朱由榔,以及一些宗室朱由標等等。
而在這里,批者用了“南直召禍”這個詞,這里的“南直”其實即是指南直隸,只有明朝才有南直隸,《紅樓夢》的作者由明入清,依然還是會習慣性地用“南直”來代指南京周邊地區。
清順治二年也就是南明弘光元年,清軍南下,在江南地區實施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,比如說揚州十日、嘉定三屠、江陰八十一日等等,這其實即是第一回中所說的“南直召禍”。
(揚州十日、嘉定三屠、江陰屠城等等,即是“南直召禍”)
其二即是“姓金的,你是一個什么東西?”
這個筆者之前也多次提及,這是第八回中茗煙大罵金榮的句子。
一提起“金”,理所當然就會想起“后金”,努爾哈赤建立的政權稱為“大金”,因為歷史上已經有過一個“金”,所以又稱“后金”。
而愛新覺羅在滿語之中也有黃金的意思,這里的“金”顯然代指的即是清廷統治者。
(努爾哈赤建立后金,愛新覺羅在滿語中即是黃金的意思)
其三,在第四十九回出現了”脂粉香娃割腥啖膻”。
腥膻,是指游牧民族因為食肉、穿皮毛衣服和衛生條件不佳而產生的體味。歷史上的漢人將入侵中原的胡人統統蔑稱為“腥膻”。
很明顯,這個詞是有著強烈的貶意的。
明朝的史學家何喬遠在他的《明山藏》中,就有“神器弄于夷狄,腥膻污乎九州”的句子。
而同時代的劇作家姚茂良在其戲曲《精忠記》中,也有“率百萬之師,決千里之勝,掃蕩腥膻,殄滅無遺,庶可以雪國家之恥”的內容。
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,比如說南宋詞人張孝祥在他的《六州歌頭·長淮望斷》中,就有“洙泗上,弦歌地,亦膻腥”的句子。
當這首詞被選入乾隆時期編纂的《四庫全書》的時候,編者就將“亦腥膻”生生地改成了“亦凋零”。
(清廷統治者借修《四庫全書》焚毀和篡改無數典籍)
其四,作者借寶玉之口大罵“耶律雄奴”。
而最讓紅學家心驚肉跳的,也是盡一切可能避而不談的就是“耶律雄奴”這一段:
寶玉聽了,喜出意外,忙笑道:“這卻很好……再起個番名,叫作“耶律雄奴”。‘雄奴’二音。又與匈奴相通,都是犬戎名姓。況且這兩種人自堯舜時便爲中華之患,晉唐諸朝,深受其害。幸得咱們有福,生在當今之世,大舜之正裔,圣虞之功德仁孝,赫赫格天,同天地日月億兆不朽,所以凡歷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,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,皆天使其拱手俛頭緣遠來降。我們正該作踐他們,爲君父生色。
有些紅學家認為這是這一段不屬于《紅樓夢》,是某些人硬加上去的。然而,幾乎所有的抄本都有這么一段,很顯然,這就是作者的本意。
(作者借寶玉之口痛罵匈奴)
其五,即是“昨夜朱樓夢,今宵水國吟”。
這也是再明顯不過的,“昨夜”和“今宵”都是虛指,可以理解為“過去的”和“當今的”;“朱樓夢”的“朱”字是明代皇帝的姓氏,而“水國吟”中的“水”則對應了大清國號“清”字的偏旁。那么這句寫的就是明亡清興。
清太宗皇太極正式稱帝,并改國號“金”為“清”,其用意很明顯,那就是希望用清的“水”來澆滅明的“火”(日月不停輪轉之火),所以清又是水國。
其實真真國女孩的這首五言律詩,除了這兩句之外,另外六句也都有反清之意。
比如說“漢南春歷歷,焉得不關心”,前面一句化自唐朝薛能的《漢南春望》詩:
“獨尋春色上高臺,三月皇州駕未回。幾處松筠燒后死,誰家桃李亂中開。奸邪用法原非法,唱和求才不是才。自古浮云蔽白日,洗天風雨幾時來?”
這首詩表達的其實是對漢王朝的忠誠和留戀,用在這里,其意不言自明。
其六,《葬花吟》化自明末遺民歸莊的《落花詩》。
歸莊《落花詩》云:
“江南春老嘆紅稀,樹底殘英高下飛。 燕蹴鶯銜何太急!溷多茵少竟安歸? 闌干曉露芳條冷,池館斜陽綠蔭肥。 靜掩蓬門獨惆悵,從他芳草自菲菲。”
這首詩的含義很明確,即是借物詠人,詩中作者以暮春落花來比喻抗清志士,表示了不向清廷屈服的頑強意志和決心。
(《葬花吟》不是行為藝術,而是對無數華夏子民的悼念)
這首詩和《葬花吟》有異曲同工之妙,《紅樓夢》借黛玉之手創作《葬花吟》,與歸莊的這首《落花詩》在主題思想上可以說是驚人相似。
“三月香巢已壘成,梁間燕子太無情”、“一年三百六十日,風刀霜劍嚴相逼”,明顯就是莊詩“燕蹴鶯銜何太急”之意。
“未若錦囊收艷骨,一掊凈土掩風流。質本潔來還潔去,強于污淖陷渠溝”,表達了作者堅持民族立場,不同流合污的堅強意志,與莊詩“靜掩蓬門獨惆悵,從他芳草自菲菲”意思亦相近。
其七,“虎兕相逢”、“白骨如山忘姓氏”的“末世”。
元春判詞中的“虎兕相逢”很明顯即是指戰爭,這在明末清初許多人的作品中都有所提及。
而“白骨如山忘姓氏”的這個“末世”,也很顯然只有明末清初的這個無數人血流成河、生靈涂炭的時代才對應得上。
紅學家們所說的清中葉乾隆時期,是不可能會有什么“白骨如山”的,也不會稱之為“末世”。
(尚可喜在廣州屠城,殘殺70萬同胞!卻有人給他建紀念館,真是喪心病狂、無恥之尤!)
即便曹家被抄,但那也不過就是某個家族的破敗,和“末世”是沾不上邊的。
幾乎在任何時代,都會有家族被抄家,一抄家就是“末世”,那這個“末世”也未免太多了。
其實,《紅樓夢》之中反清的地方仍有許多,作者也只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將自己真實的意圖委婉地給講述出來。
他們不可能直接了當地說“我們就是反清的,就是討厭清廷這個異族政權”,否則的話,恐怕自己整個宗族的性命都可能賠進去。
非但不能直接地講,而且還要隱姓埋名,不敢有任何的透露,所以“曹雪芹”這個名字也必然不是真名,而只能算是作者的筆名。
在前面的文本之中,作者還能通過這樣隱晦的方式將自己的意圖透露出來,但到了后面數十回,作者必然就會圖窮匕首現,直接將自己反對異族、思念故國的情緒徹底釋放出來。
所以,《紅樓夢》后面的文本丟失、在清朝數百年間不能流傳于世,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。
只可惜,這也就造成了許多人對《紅樓夢》的誤讀,許多人對作者如此明顯的意思讀不出來,以至于連真本出現了,都不能識貨,把真本當成廢品,真的是可嘆可氣!
筆者認為,《癸酉本石頭記》必是真本無疑,只有真正的作者才有可能做到文本、伏筆和批語的前后對應,才可以做到天衣無縫。
之所以許多人會認為其不是真本,一是被紅學家們洗了腦,誤以為《紅樓夢》只是一本風花雪月的小說;
二是因為《癸酉本石頭記》只是一個初稿本,距離曹雪芹“披閱十載”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,所以文字各方面必然是比較的粗糙,這也是情有可原的;
三即是藏家的私心,他們將一些原文給隱藏了起來,用自己的語言將故事講述了出來,這也就造成了一定的違和感。
筆者相信,隨著時間的推移,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相信這即是真本,真本的更多信息也就會透露出來。
《紅樓夢》這個我們民族永遠的文化寶藏將會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芒!
想要《紅樓夢》全部文本和批語的請回筆者微信索取!(包括后廿八回全文。)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標簽:


